有人说,《月亮与六便士》常年占据着必读榜和弃读榜的前十。前些时候在西西弗书店闲逛时,机缘巧合买下了这本书,读它纯粹出于偶然。在阅读了二十几页之后,我确实有弃读的念头。因为在工作间隙的碎片化时间阅读,对于故事的吸引力有更高的要求,该书的前小半部分没有抓住我。然而当我阅读完整本书,却是被深深地震撼到了,而后陷入深深的思考,我似乎明白所谓必读它的理由。
故事的主人公是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而小说情节更多地来自于作者的创作。我对艺术没有丝毫的造诣,所以对文章提及的画作并无过多感受,给我启发的是作者透过整个故事表达出的主旨。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原本是一个普通的证券经纪人,有一位热衷于和文学界打交道的妻子,以及一对可爱的儿女,日子富足舒适。突然某一天,他留下一封简短但坚定的信,只身一人前往巴黎。至此,人物形象开始突显。斯特里克兰冷酷刻薄,我行我素,全然不顾身后的妻儿,责任于他轻于鸿毛。为了一个朦胧的意识,他被无法言说的力量操控灵魂,甘愿抛掉优裕的生活,在困苦与潦倒中苦苦挣扎。无论现实处境如何不堪,他依然紧握画笔,在原始的、强烈的渴望中迈向绝美的艺术殿堂。最终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被麻风病折磨得不成人形的身躯和着一个伟大执着的灵魂,终于找寻到心中一直追寻的美。
我想,不管我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满腔热血,渴望一展抱负的大学生,或是初入社会,努力奋斗的职场人,亦或是将来经过岁月洗礼,沉淀下来的成熟女性,这本书于我而言,都笼罩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未知而冒险的意识指引下,将已知且安稳的生活弃如敝履,换作是我,或者绝大部分人,相信都没有这个胆识,也没有这个勇气。因为逐渐膨胀的自我认知,甚至在这种“认知”还不具清晰的轮廓时,就将眼前铺就的生活无情踩在脚底,这绝不是这本书的主旨所在。
“六便士”是金钱,是物欲,是经济基础,是构成生活的必需品;“月亮”则是理想,是信念,是美好展望,是构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如果不顾一切,一味去追求“六便士”,而对“月亮”不屑一顾,就难免变得市侩、变得无趣、变得低级。可是如果只知仰望“月亮”,失去了生活的根基,失去了探寻美好的物质推动力,也会显得幼稚可笑。
自古以来,就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说,因为人性的贪欲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那么“月亮”和“六便士”可以兼得吗?当然可以。为什么不能在努力赚钱的同时,去运动健身以塑造美好的体态,去看优秀的电影和书籍以增长见识提升自我,去旅行以获得对这个世界的体验呢?这不是贪婪,而是平衡。
作为一个心怀俗念的凡人,我绝不可能为了“月亮”抛弃掉“六便士”。但我知道,人在世上,一定要爱上一些高尚的东西。
文/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