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日,万科的“睿服务”管家和小区的交大智能物业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万科“睿服务”管家将入驻交大智能物业20个物业管理项目,为小区提供更人性、便捷的物业服务。万科“睿服务”管家是一款围绕“住这儿”和“助这儿”两款APP运行的服务体系,其运作方式类同于淘宝的卖家客户端和买家客户端,可实现物业公告、访客同行、投诉报修、员工点评、账单支付、邮件查询、社区议事、邻里社交、商家点评等多种功能。 作为物业行业领头企业,“睿服务”管家这一举动背后是否有深层次用意呢?一方面,“睿服务”管家是开放的平台,可以接入第三方物业,万科物业或希望以此为核心构建一个万科主导的物业生态圈,统一行业标准;另一方面“睿服务”管家背后沉淀的客户流量确实令人浮想联翩。
以交大智能物业的20个项目计算,按每个项目2000住户计算,就拥有4万的近场交易人流量。加之万科本身有上千个物业服务项目,如果“睿服务”管家继续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拓展流量,其累计的近场交易人流量是庞大的。
互联网思维背后有个关键词是:流量。流量又分为人流量和现金流量。这两个流量的积累都可为互联网公司带来很高的收益。而人流量与现金流量又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当人流量达到理想量级时,直观变化是店铺生意好做了,因为有了客流量,在同样的购买转换率上基数变大了;而对于平台公司而言,其利在于人流的购买行为绑定了很大量级的银行卡支付,从而获得巨大的现金流量。这些现金流量,就产生了支付宝、余额宝、蚂蚁金服、付汇天下这类金融公司。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今的互联网竞争背后真正角力的或是支付战争,其逻辑基本是浏览流量、活跃用户、银行卡绑定和现金支付。UBER打车怎么赚钱?有种观点认为,UBER正是通过打车建立支付场景从而绑定用户银行卡获取巨额现金流赚取收益。
这种商业模式或许也是万科“睿服务”管家在实践的一种商业模式,也是物业行业发展社区经济的一个具体实践。对于物业企业拥有的天然、现成、近场的业主流量资源,有人说物业企业是“躺在金矿上要饭”,而万科“睿服务”管家就是想来第一个开矿的人。
适逢集团、公司安排部署了“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的工作。从资源角度上来讲,公司物业公司拥有的业主流量不过3000户,且多为老旧宿舍小区人口。但是集团旗下各子公司职工宿舍区汇集的住户数量却不容小觑,其规模从成百上千提升为成千上万。多家子公司的老旧宿舍点合点为面,规模效应开始凸显,必须开支得以下降,催使成本降低;另一方面,可观的住户人口数量也提供了较好的“人流量”,为切入社区经济,迎合行业发展趋势储备了一定的市场条件。虽然各子公司旗下多为老旧小区,住户消费力不强,但从需求角度讲:年轻人有年轻人的需求,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需求;城市人口要买生鲜蔬菜,农村人口要买种子肥料,需求总会发生。可遵循万科物业的商业轨迹,从物业服务的网络化入手,首先将用户联入网络,完成用户数据收集沉淀,再寻求机会通过调查需求建立支付场景,向社区经济迈足。如此也不失为一种降本增收的路径。
当下之经济,并购整合、抱团竞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三供一业”的分离移交既提出了困难挑战也衍生了整合发展的机会,值得物业人深入地思考。
文/雷东